閃亮青春
百年團史青年學丨第十一期:“黨建帶團建”的由來
在中國共青團發(fā)展史上,黨的領導是共青團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保證,黨的建設是共青團建設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黨是無產(chǎn)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共青團作為無產(chǎn)階級組織體系中一個群眾組織,是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黨在青年中的政治組織。這種政治屬性,是共青團有別于其他群眾組織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以黨建帶團建的基本前提。
1984年,共青團結合整黨工作,開展了以整黨文件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教育活動。1986年,中央整黨指導委員會批轉了團中央書記處的報告,在農村普遍開展了“結合整黨加強共青團建設”的工作。1990年,黨中央部署了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把團支部建設納入農村黨的建設的軌道,提出了村組織建設的新格局。
1991年7月,黨中央辦公廳中辦發(fā)(1991)7號文件中指出:“加強青年工作必須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善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工作領導的通知》,完善和制定有關青年工作政策,使黨的建設和團的建設銜接起來,用黨的建設帶動促進團的建設”,明確提出黨建帶團建的要求。
1994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后,共青團中央召開常委擴大會,認真學習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要求,從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實際出發(fā),抓住有利時機,以黨建帶團建,努力把團的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000年8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團中央聯(lián)合召開了全國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會議,正式提出“黨建帶團建”的重要原則。此后,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都召開了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會議。2002年5月江澤民在建團8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重要講話,2003年7月吳官正代表黨中央在團十五大開幕式上的祝詞都明確提出了“黨建帶團建”的要求。
2003年7月,團的十五大正式將“黨建帶團建”作為團的建設的基本要求寫入《團章》。2003年12月26日,共青團十五屆二中全會通過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共青團工作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團的建設,堅持黨建帶團建,堅持以服務促建設、以服務求活躍,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的共青團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
各級團組織在黨組織的關心支持下,從加強領導、優(yōu)化外部工作環(huán)境、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等方面入手,努力爭取把基層團建納入黨建的整體格局,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落實、統(tǒng)一督查,有力地推動了基層團建的全面發(fā)展。實踐證明,“黨建帶團建”符合基層的實際,抓好這個關鍵,能夠使團的建設隨著黨建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斷開創(chuàng)團的工作新局面。
2010年9月26日,全國基層黨建帶團建暨共青團系統(tǒng)深入開展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黨建帶團建是黨中央的一貫要求。自2000年中組部和團中央召開全國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會議以來,各級黨組織從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等方面探索黨建帶團建的有效途徑,取得了明顯成效。各級團組織在黨組織帶領下,推出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成果,加強對團員和青年的教育、培養(yǎng)和管理,有1000多萬名優(yōu)秀團員經(jīng)“推優(yōu)”入黨。會議還指出,共青團是黨的后備軍和得力助手,抓黨建必須抓團建。要把黨建帶團建落在實處、取得實效,形成黨團基層共建創(chuàng)先爭優(yōu)的良好局面。
“黨建帶團建”工作,根本在“建”,關鍵在“帶”。從這個意義上說,黨建帶團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不僅僅是某一級組織或某一方面的工作問題,而是需要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它不僅僅是“號召”或“重視”所能解決的,而需要建立一種能夠把黨建與團建有機結合起來的動力機制和工作體系。因此,我們要切實有效地把黨建帶團建的工作落到實處,要從制度或政策的層面上解決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機制問題,使基層團的建設真正納入黨建的總體格局和系統(tǒng)運作之中。